原本在Corey第八版中
是將後現代取向治療放在家庭系統之前
主要原因是希望前面將主要學派都介紹完之後
再將系統觀提出
由個人走向家庭
不過
由於系統觀是發展上的一個突破
若沒有先了解系統觀點
是很難了解後現代取向的建構觀點
所以我還是將家庭系統治療先做整理

家庭系統觀是一個很東方色彩的觀點
認為
大部分人都是生長於某種家庭型態中
我們在這樣的型態下成長 自我了解 改變
同時創造 維持 生活在很多不成文規則之中
而這些規則是期望能讓家庭成員得以順利運作
所以
我們透過評估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
是最能了解個體的
由此可知
當事人的問題反映出來的可能是系統運作的症狀
而不僅僅是過去 心理社會 不良發展等個體症狀表現而已
家庭系統觀假設問題發生有四個原因

-為了滿足家庭的運作或目的
-是被家庭歷程所不經意維持的
-是家庭無法有效運作的結果 特別是處於發展階段的過渡時期
-是一種代間傳遞的失功能症狀表現


家庭系統觀很熟悉一種情形
那就是在失功能家庭中
受虐子女寧願安於痛苦的熟悉現況
也不願意冒險嘗試較健康但全然陌生的生活改變
這尤其是要注意的部分

以下介紹六個主要的家庭治療

阿德勒家庭治療

阿德勒取向相信人生活在本質上是
社會化的 有目的性的 主觀的 可解釋的
所以在時間點上是參照部分過去的現在
對於現在問題發生的過去發展有興趣

目標是要讓家長成為有效能的領導者
同時能解開家庭中錯誤目的與互動模式
有幾個重要觀念

家庭氣氛
所有家庭力量的組合--存在於家庭成員之間互動關係的氣氛
每個家庭的家庭氣氛都是獨一無二的
而父母之間的關係就是清楚的指標
於是
父母雙方共同認可的價值
便是所謂家庭價值
家庭中每一位成員或多或少都會被這個家庭價值所影響

家庭星座
家庭星座最主要是在說明每一位成員的生存狀況
尤其是所謂的出生序
透過不同的出生序
就會有不同的世界觀
透過這些世界觀和特殊的家庭氣氛
每一問成員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位置
於是我們要使用家庭圖

家庭圖是一種集結三個世代的系統圖解
可以透過觀察每位成員的關係
就可以在短時間了解整個家庭系統狀況

錯誤目的與互動模式
小孩子的逾矩行為有四個目的
尋求注意 爭奪權力 報復 偽裝無能

為了要能有效解開這些錯誤目的
心理師會先請家長描述逾矩行為
然後開始探索家長對於這些行為的反應
最後再探索家長在導正逾矩行為時小孩子的反應
當這些都被說出來之後
我們會探問小孩子是否運用了這些錯誤目的
利用小孩子的再認反射確認出其真正目的是哪些

典型的一天
透過邀請成員述說自己典型的生活
很容易會發現家庭重複的互動模式
還有小孩子達成錯誤目的方式
同時我們可以協助家長釐清自己所創造出的家庭氣氛

多世代家庭治療

Murray Bowen為創始者
多世代取向認為
要了解一個家庭最好要分析三個世代以上
以找到一個可用來預測的人際互動型態

多世代家庭治療是一個運用精神分析的實務臨床取向
所以有的理論觀點都是從實務中整理出來的
有幾個核心概念

自我分化
同時涉及到理智與情感上的心理分離
還有自我從他人之中獨立
要成長為健康的人
關鍵在於能對自己家庭有歸屬感
還有個人與家庭的分離感與獨立性

在個體化過程中
個體會漸漸獲取自我認同的感覺
這樣的分化過程
使個體得以承擔自己的思想 感受 知覺和行動上的個人責任

三角關係
是一種三人關係之中所導致的二人對抗一人的經驗
因為焦慮容易在親密關係中擴展
在有壓力的情境下
也許會引進第三人來降低焦慮和增進穩定性

這種情況容易出現在家庭成員與心理師之間
心理師必須維持中立
否則便會陷入三角關係之中
使的治療無效

家庭圖
多世代取向認為
這一代發生的問題下一代可能也會重複發生
因為未解決而重要的情感問題具有傳遞性

在出生序上
多世代取向認為是固定的特性
和阿德勒從出生序主觀想法來界定出生序不一樣


人性效能歷程模式

Virginia Satir發展出來
即所謂聯合家庭治療
注重此時此刻的一切
認為自發性 創造性 幽默感 自我揭露 勇於嘗試 人性接觸
是家庭治療的核心

這是目前十分流行的家庭治療取向
由於重視關係
同時他是積極的去幫助家庭
並不會運用權力去做指導者的角色

目標是促進家庭成員成長
並提升成員的自尊
以增進家庭關係
有幾個重要概念

家庭生活
健康的家庭只有兩個規則
一是掌控個體化--發展獨特個性
二是掌控資訊分享--溝通

因應壓力的防衛方式
有四種

-討好型
犧牲自己以討好別人
為著太多的重要他人做太多事情
-指責型
藉著犧牲他人來維持自我
常指責別人
以逃避自己錯誤行為的責任
-超理性型
過度控制自己 他人 環境
造成行事與思考的僵化
導致和他人疏遠與被孤立
-打岔型
會明顯做一些不相干的事來消除焦慮和緊張
由於無法看清身邊發生的事情
所以都傾向用固定的方式解決事情
同時避免採取明確的立場以觸怒他人

家庭雕塑
根據成員在家中的關係型態
請成員擺出具體的姿勢
這是要幫助成員覺察自己在家庭中如何運作
並且知道其他成員是如何看待
此時可以讓成員重新去溝通
表達自己的想法

經驗家庭治療

Carl Whitaker為代表
重視自由 選擇 自我決定 成長 自我實現
成功將存在主義運用於家庭治療之中
強調家庭與治療者之間關係的重要
認為家庭治療是心理師積極參與自身個人成長的途徑

和存在主義一樣重視現在 現實
所以常會使用面質來讓成員獲得覺察
埋下改變的種子

治療目的是要促成成員的自發性 創造性 自主性 遊玩性
透過遊戲來發生改變是很特別的
心理師要常常創造出一些衝擊
讓整個家庭具有更多互動

經驗取向並沒有所謂的技術
認為是否能改變
和他們放手一搏的程度有關
而這個意願
必須大過維持穩定 維持不變的傾向
否則改變絕不會發生
所以著重於讓成員表達情感

治療常會使用協同治療
透過另一名心理師的觀察
更能有效讓自己不容易產生移情和情緒反應

結構家庭治療

Salvador Minuchin發展而來
把焦點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
認為了解家庭結構和組織才能了解問題
而問題的來源
就是家庭組織內結構失調的副產物
所以心理師要做的
就是幫助家庭修正刻板的互動 並重新定義關係
有幾個概念

家庭結構
是一系列看不到的功能性要求或是規範
掌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方式
透過成員之間的對話 運用的規則 使用的方式等觀察
整個家庭結構就呼之欲出

界限
這是一個連續變量的概念
是個人 次系統 家庭整體的情緒界線
像光譜一樣有兩個極端

一端是互不干涉的僵固界限--疏離型
每個成員或是次系統之間
都有代溝存在
導致無法互相了解 甚至無法建立關係
最後變的孤立 關係變的困難與惡化

一端是鬆散的界限--糾纏型
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闖入個人或次系統的情緒界線之中
導致成員之間彼此糾結 過度參與其他成員的生活
容易造成過度依賴 使的父母和子女都失去獨立的能力

架新框
對於問題的情境
心理師會提出一個新觀點來解釋這些問題
讓成員發現對於同一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待
以形成新的觀點

策略家庭治療

Jay HaleyClo'e Madanes由結構取向中發展出來
理論背景來自溝通理論
認為理解和領悟是不需要的
焦點不是成長或是解決過去的問題
而是要解決現在的問題
重視過程中的權力 控制 階層而非內容到底在敘說什麼

策略取向可說是當代最受歡迎的治療取向
因為他短期 重視行為的改變 讓成員有更多選擇
透過心理師策略性的介入
讓成員達到希望的目標
有幾個概念

使用指令
這是一種介入措施
基本上相當直接而且明確
內容包括給予忠告 提供建議 教導 開始進行考驗治療等
通常用於問題明確 目標明顯時

矛盾介入
目的是切斷當事人的抗拒 並促成改變
這是需要設計內容的
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發生抗拒心理師的爭權行為
所以心理師必須運用反向策略--迂迴技術

基本上就是讓當事人處於進退兩難的情況
使當事人不得不違反反向指令
反向指令是心理師故意下達的指令
可能是要求當事人故意持續極端的去做問題行為
基於對心理師的抵抗
當事人可能反而想辦法去抑制這些問題行為
最後症狀就消失了

基本上這是運用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所設計的
於運用的好壞決定於心理師的專業技能

1992
後設架構被引入家庭系統治療
此時出現了超越各家取向的新家庭系統治療
最後在2008年出現了整合的八大面向
這八大面向有系統的提供家庭系統心理師方向
可以有效評估家庭系統的形成以及治療藍圖
同時也必須了解
這八大面向是相互影響的

個體內在的家庭系統
這部分源自Satir人性效能歷程-聯合家庭治療
她發展很多方法來讓人接觸自我的各種樣貌
包括影響輪 自我的曼陀羅 面貌舞會等
然則整合的是完形治療

個體是一個有機系統
而一個人的性格是具有很多面貌的
性格中發展出來的面貌是源自我們的社會互動和發展經驗
基於這些面貌都是具有評價性的
所以我們可以判別哪些對我們是有意義的
在非極端下
每個面貌都會追求對個人是正向的東西
並渴望在內在系統中扮演有價值的角色
當這些面貌變得極端而偏激時
個體就會經驗到內在衝突

這部分可以發現是結合心理動力分析的人格理論-本我 自我 超我有所體認
和對完形分析觀念的理解

目的論面向
這部分源自阿德勒學派
在生活形態評估中便是運用此一面向
同時參考Kefir的優勢人格-優越型 討好型 控制型 安逸型
還有Satir的溝通型態-指責型 討好型 超理性型 打岔型

這是指關於最後的原因 目標 終點的探討
阿德勒家庭治療的目的辨識與確認
是了解親子動機 解開錯誤目的與互動模式
透過闡述兒童逾矩行為錯誤目標-獲取注意 對抗權力 報復 偽裝無能
然後探索家長反應
最後是兒童的再認反射

介入策略上多用重構技術
即運用家庭成員現下所知中
產生更實用的新意與不同觀點

言簡之
就是要探究問題行為的終極原因

次序性-追溯互動模式
家庭生活的定義性觀點之一就是有次序性的
家庭成員會依序互動
並以多重型態一再重演

第一階段
次序性會發生在兩個以上成員彼此面對面時

舉例說明

爸爸質疑女兒-->女兒顯的無助 受傷-->媽媽解救女兒

第二階段
次序性會支持家庭運作
並接納為一般的日常瑣事
這部分在阿德勒學派發明了典型的一天

舉例說明

爸爸第一個醒來 並叫醒大女兒
-->大女兒起床換好衣服 幫忙餵狗
-->媽媽起床 叫醒3歲女兒
-->當媽媽為3歲女兒穿衣服時 爸爸做早餐
-->孩子們吃早餐  當爸媽換衣服時 大女兒準備中午便當
-->爸媽隨手抓麵包 大家離開上班上學去

只要一個流程停擺中斷
整個系統就必須重新調整

第三階段
次序性必須要能處理生命中的潮起潮落
常有助於家庭因應外來力量 或是適應發展上的改變
這部分在策略取向上有所謂典型離家事件
以此為例

一位多年來為了父母的關係問題而煩心的孩子要離家上大學
-->父母焦慮升高 當孩子離開時 衝突開啟
-->孩子在學校開始表現症狀 吵著要回家 父母爭吵似乎暫時止息

在第一和第二部分就是心理師要注意的部分
只要能有效處理這時期的問題
第三部分的問題便會出現有效適應

第四階段
次序性是跨世代的
包括對文化 性別角色
反映出較為廣大的系統價值觀與法則的次序性

簡言之
就是家族文化

組織面向
組織明顯存在於家庭規則 日常瑣事 習慣 期待的角色等
在治療早期
心理師會注重家庭系統的階層結構和策略介入
重點放在建立一個更具功能的階層
並在系統中重新分配權力

基本上
重點就是家庭領導者的教育
必須讓領導者明白平衡的觀點
重視合作 並願意犧牲個人小我興趣已成全大我
彼此相互關心 能因大系統而感到有價值
同時具有良好的界限

發展面向
這部分要說的是1970年代發展出來的家庭生命週期
主要是在說家庭發展上的六個重大轉變時期

-年輕的成人隻身離家 過著更獨立或更不獨立的生活
-個體嫁娶成為一對夫婦 共同建立新生活
-夫妻有了小孩 開始組織一個家庭
-孩子變成青少年
-父母讓孩子進入社會 並準備過著沒有孩子在身邊的生活
-家庭已近遲暮 孩子或許要照顧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父母也準備自己的餘生


檢視生命週期的好處在於能夠同時做到矯正和預防
不過也要特別注意
每個家庭也正是處於個體發展歷程 關係發展歷程 社會發展歷程之中
不管如何
這部分在挑戰父權體制和其他主流文化形式的特權 偏見 歧視等
都產生極具價值的作用

多元文化面向
歧視跟壓迫會形塑經驗與症狀
這些因素可見於所有文化之中
主流文化會組合兩種與權力有關的立即性目標
一是會增強它自己和價值
二是會減低其他持不同立場者的權力與影響力

多元文化取向挑戰主流文化的特權
將歧異性和複雜性引進我們對人類境況的了解
以多樣性概念挑戰只有單一的西方準則

有十個評估面向可將多元文化觀點帶入諮商工作之中

-成員為主流社會中的外來移民者
-在經濟上是特權階級或弱勢階級
-教育程度及學習經歷
-少數民族
-宗教
-性別
-年齡
-種族 歧視 壓迫
-少數對主流
-地域背景

性別面向
世界上最古老 最普遍的歧視與壓迫
就是文化之中對於女性的對待
就算到今日
幾乎任一家庭之中
女性要負責的依舊是大部分
所以對於性別上的探討是必要的

歷程面向
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一切
即所謂溝通歷程
意義必然含括在後設溝通之中
意思是
我們表達的方式為我們要說的內容提供脈絡
歷程
是透過生命中的重要事件
展現我們的活動

為了要讓家庭系統有效運作
家庭成員創造了一連串的例行事務
當例行事務受到干擾
結果就是崩潰瓦解
系統不再平衡
此時成員容易逃避
並陷入混亂之中
心理師此時要成為家庭的外在資源之一
透過單純感覺現在的經驗與感受
尋找方法獲取平衡
並串起有用的內在與外在資源
都是有助於人們拓展新的可能

家庭系統治療的發展尚未結束
接下來在後現代取向中
透過社會建構論
我們可以發現整個諮商觀點的轉移

家庭系統觀是一個重視大環境的觀點
呈現出除了人的認知 情緒 行為之外
還有環境的影響
然則
不論是哪種取向
挑戰家庭的主流文化價值觀都是必備的
我亦相信
唯有讓家庭跳脫主流文化的枷鎖
成員才有機會不被壓迫
問題才會獲得解決

家庭系統部分  完結


改變是真實的 不可避免的
這就是生活!

   -----------------Virginia Sati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獨孤雲天 的頭像
    獨孤雲天

    暴肝人實錄

    獨孤雲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