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學派
基本上是我非常認同的學派
阿德勒可以說是在佛洛依德之後
另一位前瞻性的巨人
後面的存在主義 個人中心 完形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 系統觀
都是被阿德勒學派影響
主觀的現實
著重當事人的知覺 想法 感受 價值 信念 結論等
認為這才是事實
個體心理學
人都有自卑感
這不是病態的
而是人人都有的心態
為了克服自卑感
人會去追求卓越
部分不等於全部
要了解一個人就必須從關係中去了解
所以
對於關係之外的 並不能代表這個人
很多人都會用外在的事情去評斷或認識一個人
這都是不正確的
唯有從關係中所體驗與了解的
才是全人
虛構目的論
人的每個行為都是有目的的
而引導人的行為的目標
其實都是想像的東西
所以才會有所謂理想的自我
也就是人都有理想自我導向
我認為這裡相當寫實的說出人在內心的自我期待
的確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達成理想的我
而人 也的確會想盡力去達成理想我
理想我不一定是正面的
這點必須用當事人主觀的思考來介入
生活型態
我只要說
個人對於重大事件的主觀詮釋
會形成個人人格
阿德勒提到
錯誤的詮釋方式會導致錯誤的個人私有價值觀
而個人私有價值觀就是影響現在行為的主要原因
社會興趣
人會意識到自己是社群的一份子
所以
社會興趣就是與人合作並做出貢獻的能力
這是個體心理學的基礎信念
人的成功和快樂主要是來自社會的互動
和社會沒有互動的人將無法體會成功與快樂
因為我們需要由互動中定位自己
讓自己有歸屬感
阿德勒一直非常重視三個生命任務
一是社會任務--與人建立友誼
二是愛情婚姻任務--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三是職業任務--奉獻社會
後人再加上兩個
四是自我接納任務--與自己安然相處
五是天人關係任務--發展自己的精神層面
往這五個任務不斷精進
人才能成功將自卑感化為動力
只要任一項發生困難
就會成為個人心理異常的指標(APA 2005)
家庭星座
這是阿德勒很重要的觀念
收集當事人的父母 手足 其他共同生活的家人等關係
重點要放在當事人自己主觀的關係
像是他可能家裡有四個小孩
他排行老三 是中間排行
但是他主觀的認為自己好像是老么
那我們就要用老么的排序來檢視他的主觀經驗
私人邏輯
這是我很感興趣的部份
阿德勒認為
私人邏輯是是涉及了自己 他人 生命
是建構個人生活的形態的哲學基礎
但是他認為這是會妨礙功能
也不利於個人歸屬感建立的東西
我覺得應該是指當私人邏輯有所謂基本錯誤時
才會有所謂的困擾
-沒有人會真正關心我
-我擔心別人的拒絕 所以我先拒絕別人
-我常常苛責自己 希望自己是完美的
-我會覺得事情都不會成功順利
-我一直覺得罪惡感很重 我想每個人都被我拖累了
-我本來就是不可愛的
-這世界處處都是拒絕別人的人
-我必須不和人有來往 才不會受傷
阿德勒指出了認知行為的精華
我們先思考 接著感覺出現 跟著就化為行動
所以我們要先改變我們的思考
運用阿德勒學派的唯一技術--鼓勵
四大核心目標
關係--建立合宜的治療關係
基本上我們的觀念是聚焦於這個人
而非問題
我們要幫助當事人覺察自己的資源和優點
我認為運用存在主義和個人中心所強調的自我選擇
強調負責來讓當事人了解自己是可以選擇的
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這表示你自己選了讓別人決定的選擇
所以你自己應當要負責
過程中當事人會有很多反抗
認為這不公平 或是這是環境所逼
不得不這樣
在這裡我必須要提出
人的防衛機轉總是在自己無法接受自己的錯誤時出現
這時候可以觀察當事人的作法
先讓當事人有所宣洩
然後運用溫和的詮釋和面質
讓當事人頓悟自己的錯誤
如此一來 他才會有更深的體悟
了解自己應當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而不是將自己的生命交給其他如家人來決定
這將是一種逃避的行為
東方文化下常因集體主義導致犧牲個人主義的想法
我認為應當要分清楚
自己的事情 像是生涯規劃 應當要採用個人主義 自己來決定
大家的事情 像是規範 應當要採用集體主義 必要時放棄個人也是必須
關於他人的期待 期望 抱怨 想法 都應該不能影響到自己的事情這部份上
影響了而作了的選擇 基本上都是不負責的表現
評估--探索個體心理動力
分為主觀性晤談 客觀性晤談
主觀性晤談就是讓當事人暢所欲言的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
以具體呈現當事人生活型態
才能假設困擾當事人的生命課題為何
客觀性晤談則是收集資料
-問題是如何在生活中出現的
-引發事件有哪些
-曾受過哪些治療 包括過去疾病史
-社交史
-現在接受心理治療的原因
-對生活任務的因應方式
-生活型態評估
領悟--鼓勵內省和自我了解
領悟是很重要的
他具有催化當事人改變的基礎
我認為這時候適當的自我表露是很重要的
配合解釋
能讓當事人了解很多行為的動機
這是需要很大基礎的階段
要是當事人對心理師的信任依舊不夠
當事人的領悟會打折扣
所以適當時機的自我表露將會有助於信任感的建立
行動--重新定向再教育
運用核心技術--鼓勵
鼓勵是信任當事人 讓他們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並肯定本有的價值
運用製造很多生活上的不同
讓當事人有更多不同的行為出來
這個階段需要很多勇氣
我認為需要運用完形治療的預演來增加當事人的信心與勇氣
對於阿德勒學派我個人是會配合認知行為治療來做實務
在我使用這個取向的12個個案中目前成效都不錯
也是目前成效最好的12位
不過我還是會為當事人量身訂做適合的取向
總不能個案都產生移情作用了
還在使用行為療法
這樣會有很大的危險
就是強化移情 增加對心理師的依賴性
這樣對當事人將是極大的傷害
阿德勒部分 完結
- Sep 19 Sat 2009 18:25
心得--阿德勒部分......(O)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